文|周文林
文学大家沈从文2025-08-05出生在湘西凤凰县。1917年8月,15岁不到的沈从文外出当兵,从凤凰来到辰州府(沅陵),这是沈从文人生第一次离开他的出生地到湘西最大的城市闯世界。
湘西,湖南西部地区的简称,古代又有五溪之称。民国初期湘西的称谓开始出现,后来正式设立湘西行署,行政区域包括现在的怀化市、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和邵阳市的遂宁县,行署设在沅陵。
图1 沅陵老城照片
第一次从凤凰小镇来到沅陵的沈从文就被这座山城的繁花似锦迷住了,他在《从文自传》里是这样描述这座城市的:“我很满意那个街上,一上街触目都十分新奇。我最欢喜的是河街,那里使人惊心动魄的是有无数小铺子,卖船缆、硬木煮熟琢成的活车,小鱼篓,小刀,火镰,烟嘴,满地都是有趣味的物件。我每次总去蹲到那里看一个半天,同个绅士守在古董旁一样。”“我欢喜辰州那个河滩,不管水落水涨,每天总有个时节在那河滩上散步,美丽总是愁人的。我或者很快乐,却用的是发愁字样……”
图2 沈从文第一次到沅陵居住的总爷巷
沅陵自春秋战国以来就一直是湘西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到民国时期它已发展成为湘西地区乃至与湖南西部交界的广西、贵州、重庆、湖北形成的五溪文化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这座沅水边大码头城市商船云集,各路人马穿梭于此,无比繁荣,沈从文第一次来到沅陵就喜欢上了它。
沈从文在凤凰的家自他童年时就开始破落,到他成人时房产已卖光。继沈从文到沅陵之后,他的大哥沈云麓也来到了沅陵。这时的沈从文在北京已是知名作家,兄弟俩商量要在沅陵安置一个新家,于是由沈从文出资、绘制草图,大哥沈云麓督建,在沅陵天宁山坡上建起了一主一副一杂物间的三幢中西建筑风格花园楼房,起名为“芸芦”。从此沈家正式在沅陵安家落户。
图三 芸芦主楼
芸芦位于沅陵山城十分优越的位置,从芸芦主楼可以俯瞰沅陵全城。1937年底沈从文回到沅陵新家,在家里住了三个多月,期间创作了《芸芦纪实》,这篇纪实中《动静》一文是这样描绘山城沅陵的:
“冬日长晴,山城雾多。早晚整个山城都包裹在一片湿雾里。大清早雾气笼罩了一切,人家和长河,难于分辨,那时节只能从三种声音推测出这个地方的位置——对河汽车站的汽车发动机吼声,城外高地几个军营的喇叭声,市区长街上卖糕饼的小梆小锣声。”
“稍迟一会,隔河山峰露出了头,庄严而妩媚,积翠堆蓝,如新经浣洗过一般。雾气正被朝阳逼迫,逐渐敛缩侵润的范围。城中湿雾也慢慢的散开,城中较高处的房屋,在微阳中渐次出现时,各披上一层珍珠灰光泽,颜色奇异,很象梦魇中宫殿。从高处向下眺望,更可得到一个令人希奇的印象。原来城中次高地一部分桔柚,与沿河平地房屋,尚完全包围在整片白雪中,只有教堂三个尖尖的屋顶,和几所庙宇,及公家建筑物,两座临河城门楼,地位比较高,现出一点轮廓。其时上述三种声音已经停止了,湿雾迷蒙中却有尖锐的鹰声啼唤,不知来自空中,还是出发于教堂附近老皂角树上。住宅区空地较多,杂树成林。桔柚早已下树,间或有二三养树果子遗留在浓翠间,分外明黄照眼。雾气退尽时,桔柚林中活泼好斗善鸣的画眉鸟,歌声越来越利落。天气虽清寒逼人,倒仿佛已有点春天意味。”
“绕城是一条长河,河身夹在两列长山中,水清而流速,鱼大如人。到城中雾气敛尽时,河面尚完全被这种湿雾所占领,顺随河身曲折,如一条宽阔的白色丝带,向东蜿蜒而去。其时虽看不见水面船只和木筏,但从蒙雾中却可听得出行船弄筏人的歌呼声和橹桡激水声。”
“河上湿雾完全消失,大河边巨大黑色岩石上,沙滩上,有扇尾形,和红颈脖,戴丝绒高冠,各种小小水鸟跳跃鸣叫时,大约已将近九点钟,本城人照习惯在吃早饭……”
图4 芸芦南侧花园
沈从文这次回到沅陵新家,享受了亲情、友情的温暖,哥哥、嫂子和弟弟、弟媳都陪伴在身边。在芸芦,沈从文多次宴请在沅陵的湘西名流和绅士,有陈渠珍、戴季陶等,诸多文化名人也到此拜访,有闻一多、金岳霖、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林风眠等。现在的沈从文与先前到沅陵的沈从文已是不一样的身份了,现在他是中国著名的作家,京派文学圈内的代表人物之一。
图片5 沈从文在芸芦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已为公众熟知,文学评论家普遍认为他的小说写的最好的大多是写湘西的,而这些优美的湘西篇章又多与沅陵有关,如《边城》《长河》《丈夫》《湘行散记》等。
沅陵作为湘西两千多年的中心,它的文化底蕴深厚,湘西的历史多与沅陵有关,绕不过沅陵。沈从文在创作湘西题材的文学作品时,自然会把沅陵作为他重要的参照或是描写对象,所以我们在读沈从文的作品时,与湘西有关的作品常常都能看到沅陵或是沅陵的影子。
这次与沈从文在沅陵家同住的弟弟沈岳荃是回家养伤的一位抗日名将,著名作家金庸有一次在岳麓书院讲学谈到湘西时说,他非常敬佩湘西人,他的家乡在浙江海宁,那里是抗日战争初期沪松战役的战场,他说那场战役打得非常惨烈,表现最英勇的是一支湘西兵团,为了抵抗日军,兵团绝大部分湘西弟子都牺牲了,这个兵团的团长就是沈从文的弟弟沈岳荃。沈从文在芸芦写的“芸芦纪实”中记录了弟弟的情况。弟弟在家养伤不到两月,常德大会战即将开始,接到上面命令,弟弟又开始在沅陵招募湘西弟子重组湘西兵团奔赴前线,沈从文用文字记录了他亲自护送这些湘西弟子乘船奔赴前线的壮景,文章是这样描述的:
“第二天下午两点钟左右,军官已离开了家中人,上了那只大船。另外几只小船,和大船稍远,一字式排在河码头边。
“一些军用品都堆放河滩上,还在陆续搬上船。军佐们各因职务不同,迟早不一也陆续上了船。这些年青军人多自己扛着简单行李,扛着一件竹篾制成的筐笼,或是一个煤油桶制成的箱子。更简陋一点的,就仅仅一个小包袱。有个司书模样的青年,出城时,被熟人见及,问道,“怎么,同志,又要去了吗?”这年青小子就笑笑地说,“又要去!把小鬼子打出山海关去,送他进鬼门关。”
“大船业已离岸转头了,尾梢上那面国旗在冷风中飘动不已。军官放下望远镜时方看到岸上那一个,便说,“好兄弟,好兄弟,不敢当!你回去吧,不敢当!”忽然几只船上士兵唱起歌来了,说话声音便听不分明了。”
“学生感动而兴奋,把两手拿着鞭炮,高高举起,一人在那空旷河滩上,一面跑一面尖声喊,中国万岁,武装同志万岁!”
图6 沈从文全家照
沈从文送走弟弟后,不久也离开沅陵赶赴云南昆明去西南联大任教。到西南联大不久,其夫人张兆和带着两个儿子与沈从文的妹妹从北京来到了昆明。沈从文的妹妹自沈从文到北京后,也从湘西到北京与哥哥一起生活,由于初恋受到刺激,来到昆明的妹妹精神状态越来越差,最后不得已送到沅陵新家由大哥大嫂照看,后来在沅陵乌宿成家。
时光走到1950年,中国的大变革汹涌波涛地到来,沈从文在沅陵的家芸芦变成了沅陵中学的教工宿舍,不久大哥沈云麓回到原籍凤凰生活。1957年春沈从文去湘西考察,路过沅陵,夜宿县城南岸车站西边的竹园旅社。吃过晚饭的沈从文独自来到沅江边码头,遥看北岸的山城,从码头处可以看到他的家芸芦,此刻的沈从文内心一定充满着忧愁,对岸西边远处的乌宿乡还有他心爱的妹妹生活在那里。这是沈从文最后一次来到沅陵,他对沅陵的美好感受最后成了他愁肠的回忆,真是应验了他写沅陵那句富有哲理的名言:美丽总是愁人的。
1980年代中期,沈从文先生中风卧床在家,已经谢绝访客。一次沅陵本土作家刘舰平借在北京领取当年度全国短篇小说优秀奖之际登门拜访沈先生。刘舰平找到沈家轻轻叩门,开门的是沈先生清瘦、慈祥的夫人张兆和,沈夫人细语问道:“您找谁呀?”刘舰平问“这是沈先生的家吗?”“是的”沈夫人点点头,但并未立即让他进到屋里去。她说“沈先生病了,正在卧床休息。”刘舰平懂得沈夫人的意思,他十分为难地搓搓手,轻轻叹息一声,说:“请转告我对沈先生的问候,祝愿他老人家早日恢复健康!”说完欲转身离去,“等等。”沈夫人叫住他,“请问您贵姓?”刘舰平不好意思说什么,就对沈夫人说“请您就告诉沈先生我是沅陵来的”“沅陵?”沈夫人重新打量了刘舰平一眼,急匆匆进到里屋去通报:“沅陵来客人了!”
“噢,沅陵的客人?快请他进屋来!”这时刘舰平听到一个十分熟悉、亲切的乡音在呼唤他,不禁心头一热,一路上的拘谨不安顷刻间便荡然无存了。进到屋刘舰平见到了他崇仰已久的老人。沈先生微微笑着,苍白而略显浮肿的脸上竟找不出一丝世间的纷扰。先生眯缝着眼睛打量他。“沅陵……”沈先生喃喃自语着,目光从他身上移开,直愣愣地盯着对面的墙壁,仿佛那墙上有一幅使先生梦萦魂绕的家乡山水画,这时的沈从文陷入深深地回忆之中。这次家乡沅陵来人探访让我们看到沈从文深埋在心里对沅陵的一片深情。
图7 芸芦花园结构图
1988年沈从文因心脏病在北京去世,终年86岁。两年后的1990年,沈从文在沅陵的芸芦因扩建沅陵一中教师住房而拆除。现在当地正在考虑重建芸芦,沈从文家属也希望重建芸芦,未来把它用作沈从文纪念馆,也愿意把沈从文许多珍贵的手稿和物品捐给家乡沅陵。我们期待这一天尽早到来。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