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邦
我与丁建荣先生同在长沙工作与生活,同为湘乡人,是老乡,更是挚友。他的真诚、直率与热情,早已为人称道;而他对家乡的深情,更是血浓于水,根植于心。
夏日炎炎,建荣先生来电,邀我为他的散文《师恩似海,润泽终生》写一篇评论。我虽热爱文字,却鲜少写评论文章,一则需费时研读原作,二则需字斟句酌,与我随性而写的习惯相悖。因此,我婉拒了他的请求。
然而,闲暇时,我偶然想起他的文章。建荣先生以格律诗见长,散文少见,这勾起了我的好奇。于是,我翻开手机,找到他的文章细细品读。未曾想,这一读竟让我沉浸其中,难以释卷。
文章以三件小事,串起丁建荣先生与恩师的情谊:“一支钢笔的故事”“一次家访的温度”“一封书信的力量”。这些看似平凡的往事,历经岁月冲刷,却在他心中熠熠生辉,温暖如初。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老师无尽的敬意、感恩与深情。
文章开篇,一支钢笔的故事让人眼眶湿润。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父亲省吃俭用为他买的钢笔不慎丢失,这不仅是丢了一件物品,更是丢了一家人的期盼。魏老师默默递来一支旧钢笔,轻声道:“先用着。”这简单的三个字,如春风拂面,撑起了一个少年的希望。后来,他通过努力取得优异成绩,老师奖励他的那支“英雄”钢笔,竟是老师自掏腰包买的。这份无声的关爱,胜过千言万语。
“家访”一文中,那段油菜花田的描述太有画面感了。1973年的春天,老师踩着田埂来到家中,阳光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你还想读书?这是好事啊。”一句话,让原本蔫头耷脑的少年重燃斗志。这次家访,如同旱地里下了一场及时雨,滋润了一颗干渴的心。老师的鼓励,让“霜打的茄子”般的他鼓足了勇气,挺起了胸膛,焕发出新的光彩。
书信里藏着沉甸甸的分量。1976年的寒冬,北风凛冽,军营的被子挡不住刺骨的寒意。然而,老师的九页长信却如一团火,温暖了他的身心。“船既已离岸,就要迎接巨浪”,这句话至今读来仍让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信中列举同学考上大学的喜讯,字里行间满是“我知道你能行”的信任与期许。这份力量,支撑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伐木为桥,最终走出一片繁花似锦的天地。
整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赞美,却让魏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直抵人心。他如村口的老槐树,默默伫立,为行人遮风挡雨;又如口袋里的糖果,在苦涩时掏出来,甜得让人铭记一生。教育的真谛,或许正是如此——在细微处见真情,于无声处润心田。
读完此文,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母亲早逝,孤苦伶仃,是老师将我拉进他的家门,将一块块肉夹到我碗中……那一刻的温暖,至今想起仍让我泪如雨下。
我不禁感叹:老师,不仅是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的引路人,更是以身示范,以情化人,培养国家栋梁的雕塑家。
丁建荣先生的散文,似一杯茶,需慢慢品味。初尝平淡,细品却甘甜悠长。正如魏老师的那支钢笔,书写了半个世纪,字迹间的温度依旧未减。
师恩似海,润泽终生;岁月如歌,暖阳永驻!
责编:邓正可
一审:易禹琳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